蠓虫
0 赞数:0 #动物#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蠓虫是双翅目蠓科昆虫的统称,全球已知蠓类5360种,中国约有吸血蠓320种。蠓虫成虫体型细小,褐色或黑色,长约1-4毫米,有复眼、单眼各一对,触角丝状,长而有毛,喙短,雌虫为刺吸式;翅短而宽,翅端钝圆,接近前缘的二条翅脉甚粗大;翅上有细毛及粗毛,有的翅膀上有暗斑与白斑;雌虫末端有尾须一对。蠓虫喜欢聚集在植被茂盛和湿润的地方,如果不慎搔破皮肤,就可能导致大面积的红肿,严重时中心部位还会出现水泡。
  • 中文学名: 蠓虫
  • 拉丁学名: Ceratopogonidae
  • 别称: 小咬,墨蚊,黑蚊
  • 界: 动物界
  • 门: 节肢动物门
  • 亚门: 六足亚门
  • 纲: 昆虫纲
  • 亚纲: 有翅亚纲
  • 目: 双翅目
  • 亚目: 长角亚目
  • 科: 蠓科
  • 种: 约5360种
  • 分布区域: 广泛分布于世界性各地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蠓虫(学名:Ceratopogonidae)是双翅目蠓科昆虫的统称。全球已知蠓类5360种,其中库蠓1224-1530种、细蠓133种、铗蠓属蠛蠓亚属124种、澳蠓1种。中国约有吸血蠓320种。蠓虫成虫体型细小,褐色或黑色,长约1-4毫米,有复眼、单眼各一对,触角丝状,长而有毛,喙短,雌虫为刺吸式;胸分三节,中胸背板最发达,前部两侧各有一肩坑;翅短而宽,翅端钝圆,接近前缘的二条翅脉甚粗大;翅上有细毛及粗毛,有的翅膀上有暗斑与白斑;雌虫末端有尾须一对。

蠓虫广泛分布于世界性各地。蠓虫为刺吸式口器,雄蠓吸食植物汁液,雌蠓具有吸血习性。因此雌蠓可作为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一般蠓虫的吸血活动是在白天、黎明或黄昏进行。成虫多栖息于树丛、竹林、杂草、洞穴等避风、避光处。当温度、光照适合且无风时,成虫即成群飞出,蠓虫的飞行能力不强,因此蠓虫的活动范围一般在栖息地周围的300米内,吸血蠓类交配时常有群舞现象,交配后吸血,约3-4天后卵巢发育成熟而产卵。通常雌蠓一生产卵2-3次,一次产卵量约50-150粒,蠓生活所需的时间与温度关系密切,在夏季约需一个月,通常一年可繁殖2-4代,视种类与地区不同而异,雄蠓交配后1-2天便死亡,雌蠓的寿命约一个月,一般以幼虫或卵越冬。

蠓虫叮咬时,其携带的病原生物感染机体和(或)瘙痒抓挠后引起的以红、肿、痒,甚至感染为主要特征的损伤。蠓虫携带的病毒常见的有乙型脑炎病毒,辛布组病毒等。

常见种类

动物学史

分类与鉴定

关于蠓的分类,各国的蠓类工作者各有他们自己的分类体系,意见尚不一致。因此,全世界已知约90个属和4000以上的蠓种中,有很多是同物异名,故实际上不到上述的数目。蠓虫的鉴定,可根据成虫的构造。与鉴定有关的构造,主要是触角的节数和形状,脉序,径室的数目和形状,翅膜上长毛或细毛的分布情况,翅斑的有无和式样,爪间突的发育情况,雄蠓外生殖器的构造和雌蠓受精囊的数目及形状。此外,触角、下颚须和足的各节长度比较也与分类有关。

现代生物分类学的经典《Systerna Naturae》(Linnaeus,1758)将蚊、蠓归为同属,在此典籍中记述最早的一种蠓,即Culex pulicaris=Culicoides pulicaris,汉译名为灰黑库蠓,这是最早用双名法记述,广布古北区的吸血蠓种。如果从此算起,距今已有240余年历史。但蠓类在双翅目(Diptera)昆虫中成为独立的蠓科(Ceratopogonidae),是Malloch早于1915年对北美的蠓类进行了研究,1917年提出建立蠓科的倡议,1926年Edwards作了进一步阐述,有力地支持了Malloch的创见,从而促进了蠓科研究的发展。实际上在欧美各国对蠓类的研究远早于此,从现代昆虫分类学文献的追朔,在蠓仍作为1个属——赛蠓属(Ceratopogon)隶属于摇蚊科(Chironomidae)时起,Meigen自1800年开始的研究及Kiefferl899—1908年间的大量著述已为蠓科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蠓虫的幼虫生活在世界各地所有生物地理区域的水生和半水生环境中,铗蠓属(Forcipomyia)有些种类是半陆生。成虫多栖息于树丛、竹林、杂草、洞穴等避风、避光处。

分布范围

蠓虫广泛分布于世界性各地。

形态及特征

蠓在发育过程中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

卵的形状一般为长椭圆形,长约0.5毫米,表面有纵列突起的小结节。卵产出时为灰白色,渐变为浅褐色、暗褐色甚至为暗黑色。在适宜的温度下约经5日幼虫即可孵出。

幼虫

幼虫细长呈蠕虫状,体长通常不超过9毫米,大多为5-6毫米。头褐色,其余部分灰白或带黄白色。除头节外,虫体分13节,计胸部3节,腹部10节,最末端一节缩入前一节之内。体具小毛,后部节上的毛较长,后端有肛鳃4个。由于幼虫生活环境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①水生幼虫的虫体通常较细长,色淡。头部狭长,具眼及细小的触角。胸、腹各节均较长,缺伪足,刚毛多在尾端。例如库蠓属(Culicoides)、贝蠓属(Bezzia)、须蠓属(Palpomyia)、球蠓属(Sphaeromias)等属,在树洞内孳生的铁蠓属(Forcipomyia)的种类也是这样。②陆生幼虫的虫体较短,头粗短,具细小触角,胸、腹各节也较粗短,第一胸节及腹部末节均具伪足,虫体具有隆起、刚毛及刺。例如铗蠓属,拉蠓属(Lasiohelea)、裸蠓属(Atrichopogon)等属。幼虫发育所需的时间,取决于温度和食物。例如里库蠓(Culicoidesriethi),室内培养时,在27-31℃需22-38天,6.8-22℃时需95-142天。

蛹长椭圆形,长约2-5毫米,初期呈淡黄色,老熟时呈暗褐色至黑色。头部前端有1对眼,前部背面有1对呼吸管,腹部具刺和突起的结节,尾端有1对角形突起。水生幼虫的蛹较细长,陆生幼虫的蛹较粗短,后端附有幼虫蜕下的皮。蛹在1星期内羽化为成蠓。

成蠓

蠓虫大多褐色或黑色,体小,长约1-3毫米,触角细长,分13-15节,喙短,翅膜上常有暗斑与淡斑。成蠓体小,长1-3毫米,褐色或黑色。以库蠓为例,其形态特征如下:

雌蠓

头部近球形,位于胸部的前下方。复眼发达,呈肾形,两复眼相接近,有的相接触,有的略分开。复眼间有的有上横缝和下横缝,上横缝之后为头顶部。在触角基部之后有l对浅色的单眼。.触角丝状,共15节。第一节称柄节,较扁圆而粗壮;第二节称蒂节,呈球状并膨大,以后的13节称鞭节。鞭节基部8节较短,端部5节较长。基部8节长度之和与端部5节长度之和的比例称触角比(A.R),有分类意义。触角的各节可着生有嗅觉窝及毛或宗。口器为刺吸式,包括上唇、上颚、舌、下颚及下唇等部分。上唇1片,呈长舌状,端部及两侧具齿,内部凹陷成食物道,上颚1对,位于上唇的侧下方,端部具齿;舌中部有凹沟,是为涎道;下颚主要由外颚叶和下颚须组成,下颚须共5节,着生宗或毛,第三节常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其上有感觉器,感觉器或聚合于一感觉窝内,或散布于节上,下唇较肥大,分4节,包着除下颚须外之口器其余各部分。胸背呈圆形隆起。前胸不发达。中胸背板最发达,分盾片、小盾片和后盾片3部分。盾片最大,前部两侧各有一肩坑,盾片上可有宗及色带。后胸不发达,甚退化。

蠓翅宽短,翅端钝圆,无鳞片,但具有长毛和较细的毛,翅面布有形状、位置不同的淡斑和暗斑,或无斑。翅脉较简单,前缘脉粗,不达翅端,止于翅中部稍过处。径脉亦粗,径脉一(R1)与径脉四加五(R4+5)之间有径室,分别称为第一径室及第二径室。径室的形状和数目,在分类上很重要。亚前缘脉、中脉和肘脉均细。在库蠓属中,大部分种类的翅面有淡斑和暗斑,呈圆形,椭圆形,带状或不规则状等,在翅基部的淡斑称基淡斑,翅前缘有第一,第二乃至第三、第四前缘淡斑或暗斑,其顺序由近基部的第一个斑算起;在各室的基部、中部及端部均可有形状不同的斑,其名称可依其所处的位置分别称呼。足3对,前足不延长。足的梢端有爪一对,雌蠓的爪简单,爪间垫发育不良或退化。腹部共10节,第八腹节腹板后缘的中部有一个向前的凹陷,生殖孔即在其中,第九腹节特化为生殖下板,第十腹节较退化,其末端有1对大小、形状不同向后伸出的尾须。受精囊3个,位于雌蠓第六、七腹节内,在某些种类中,受精囊的1个或两个常退化呈小管状,因此只有1个或两个正常的受精囊。正常受精囊的数目与形状,是分类的依据。

雄蠓

两复眼相邻接,口器退化,触角环生长毛,鞭节仅端部3节延长,此3节与基部10节之比为触角比。胸部似雌蠓,但翅较短而窄。腹部较雌蠓瘦削,外生殖器的构造是鉴定雄蠓的重要根据。雄性外生殖由第九和第十腹节演化而成。第九腹节的腹板位于整个外生殖器的基部,第九腹节背板向端部延长,复于生殖器的上部。第十腹节是外生殖器的主要部分,形成下述各部:

1.抱握器:1对,位于第九腹节背板之下,第九腹节腹板之后,外生殖器的两侧。每个抱握器分为两节,基部的1节粗壮,称抱器基节,其基部有两个突起,分别称为骨髁和腹髁,其发育程度因种类而不同;端部的—节称抱器端节,较细,一般向内弯曲呈铁状。

2.阳茎:位于两抱器基节之间,第九腹节背板之下,其骨化程度和形状虽各不相同,但大多近似三角形。居中的端部称阳茎中叶,末端尖或钝;基部两侧向外向前伸出两叶,称阳茎侧叶,其长短及分开的角度,因种类而不同,两侧叶间形成不同高度的阳茎拱。

3.阳茎侧突;1对,位于第九腹节背板和阳茎之间。基部多向两侧分开,中部常相靠拢,甚至联结或愈合在一起,向端部常渐变细,其大小和形状,因种而异。

生活习性

蠓虫能叮咬动物,吸取血液。蠓虫为刺吸式口器,雄蠓吸食植物汁液,雌蠓具有吸血习性。因此雌蠓可作为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一般蠓虫的吸血活动是在白天、黎明或黄昏进行。当温度、光照适合且无风时,成虫即成群飞出,蠓虫的飞行能力不强,一般不超过0.5千米,因此蠓虫的活动范围一般在栖息地周围的300米内。

繁殖方式

生长繁殖

吸血蠓类交配时常有群舞现象,交配后吸血,约3-4天后卵巢发育成熟而产卵。通常雌蠓一生产卵2-3次,一次产卵量约50-150粒,蠓生活史所需的时间与温度关系密切,在夏季约需一个月,通常一年可繁殖2-4代,视种类与地区不同而异,雄蠓交配后1-2天便死亡,雌蠓的寿命约一个月,一般以幼虫或卵越冬。

病害防治

危害与防治

传播病毒

有些蠓叮咬动物吸血,也有刺吸人血的,并能传播人体的疾病。蠓虫是重要的医学昆虫,蠓虫不仅可以通过叮咬对人畜等产生直接骚扰性危害,而且还可以通过吸血活动传播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并引起相应的疾病,因此蠓虫是与人畜疾病关系密切的重要的媒介昆虫。

吸血蠓虫可以通过吸血传播多种虫媒病毒,已知的从吸血蠓虫分离鉴定的病毒有5科7属,包括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水泡性病毒属(Vesiculovirus)及暂时热病毒属(Ephemerovirus)、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正布尼亚病毒属(Orthobunyavirus)及内罗毕病毒属(Nairovirus)、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甲病毒属(Alphavirus)、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吸血蠓作为传播媒介可以在人和(或)动物之间传播多种病毒性疾病,蓝舌病是蠓虫传播的最重要的动物性疾病,以库蠓为主要传播媒介,主要侵害绵羊,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以绵羊感染后临床症状最明显,表现为发热、面部水肿、颊粘膜和胃肠道粘膜严重的卡他性炎症为特征,严重病例舌头呈蓝紫色、发绀并出现溃疡和糜烂症状。孕羊患病可经胎盘传播给胎儿,引起母畜的流产、死胎或先天性异常的发生。在中国已经从库蠓中分离到蓝舌病毒,但尚未发现动物间有蓝舌病的流行。

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中的新泽西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New Jersey virus)所引起的水泡性口炎(vesicular stomatitis,VS),又名鼻疮(sorenose)、口疮(sore mouth)、伪口疮(pseudoaptutusis)、“烂舌症”、“牛及马的口腔溃疡”等,是一种可引起马、牛、猪和鹿等多种动物发病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大量流涎是家畜感染最重要的症状,其特征表现为口腔黏膜、蹄冠状带及乳头皮肤出现水泡、糜烂及溃疡,临床症状与口蹄疫相似。人可因接触病畜而偶发感染,但常不显症状或仅轻微发烧或寒战,有的患者表现头疼、恶心、呕吐等。约有1/4的病人在口部、舌或鼻部出现疱疹样水疱病变,持续2-7天后完全恢复。VS最早于1926年和1927年在美国被报道,VS可以使马和牛的生产能力下降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对国际贸易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赤羽病毒(Akabane virus)所造成的赤羽病是引起牛、羊繁殖障碍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疫病,是中国从国外进口牛、羊必须检测的七种疫病之一,其临床特征表现为流产、早产、死胎、胎儿畸形、木乃伊胎、新生胎儿发生关节弯曲积水性无脑综合征等,该病最早在意大利暴发,随后在日本、美国、韩国、台湾、沙特阿拉伯等地区分离到该病毒,对养牛业和养羊业危害严重,是较为严重的一种疫病,布尼亚病毒科奥柔普西病毒(Oropouche virus,OROV)也可引起蠓媒性人兽共患病等。总之,蠓媒性疾病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致病防治

皮肤损害

蠓虫叮咬处可发生两种损害:①速发型风团中央有蠓虫叮咬的点状小伤口,被叮后迅即有痒感,半小时内风团及瘙痒达高峰,24小时内消退,不留痕迹;②迟发型风团叮咬后12-24小时后发生水肿性红斑,以后变为风团,中央有绿豆大的淤点或丘疹,少数发生水疱,4-5天后甚至月余后才能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斑。受大量蠓虫叮咬或具有特异质者,可发生血管性水肿、全身性风团,甚至大片淤斑。常因搔抓等刺激引起糜烂、渗液或继发感染,有因此诱发湿疹者。个别患者皮疹呈结节性痒疹样损害。

好发部位

损害多发生在暴露部位,尤以两小腿、足踝、足背及前臂多见,在野外坐卧者可发于颜面及耳部。

治疗方法

1.发生皮疹后可外搽1%薄荷炉甘石洗剂;也可局部涂敷碳酸钠(粉末;、浓溶液或软膏),能迅速使痛痒。皮损消退。

2.已形成结节者,可皮内注射强的松龙或曲安西龙,1次/5-7天,单个皮损注射2-4次可愈。也可将肤疾宁贴膏剪成比皮损稍大的小块,逐一贴敷,每贴保留3天,去除后问隔1天再贴,直至皮疹平复,瘙痒消失,再贴1-2次,以巩固疗效。有渗出、感染或对贴膏过敏者勿用。

3.必要时内服抗组胺剂或ACH制剂。有继发感染者局部或全身应用抗茵剂。

预防措施

1.改善环境卫生:经常清除湿地、厩舍等处的腐烂物质,铲除池塘、水坑边上的杂草,以消灭或减少滋生地。

2.对住区周围100-200米内的滋生场所如树林湿地、池塘及水沟边等处可重点用0.5%γ-666溶液喷洒,60-100毫升/平方米,1次/月。

3.个人防护:避蚊剂对蠓有驱避作用;在暴露部分涂搽1次,驱避效果可维持4小时。

价值及其他

近种区别

有一科叫摇蚊科(Chironomidae)的昆虫,外形很象蠓科的昆虫,但不叮咬动物,与人畜疾病无关。这两科的昆虫,按旧的分类是同一科,即是将蠓科列为摇蚊科的一个亚科,1917年独立为科。蠓科和摇蚊科之间形态上的区别是:摇蚊科的昆虫口器不适于刺吸,后胸背板中央常有纵沟或龙骨(Keel)状棱起,前足显著的长;翅狭长,中脉的前枝不分叉,停息时两翅举起构哎屋脊状。而蠓科的昆虫口器适于刺吸;后胸背板圆形,无中央纵沟,前足不延长;翅短而阔,中脉分叉;停息时两翅上下相叠。

下级分类

全球已知蠓类5360种,其中库蠓1224-1530种、细蠓133种、铗蠓属蠛蠓亚属124种、澳蠓1种。吸血蠓虫(blood-suckingmidges)是蠓科昆虫中能叮刺人和畜等动物蠓虫的总称。吸血蠓虫是重要的医学昆虫。全世界已知吸血蠓虫为4属1503种,包括库蠓属(Culicoides)、蠛蠓属(Lasiohelea)、细蠓属(Leptoconops)和澳蠓属(Austroconops)。已知库蠓有1247种,占世界已知蠓科昆虫种类的23.3%,占已知4个吸血蠓属的83%。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6429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