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梁阁
0 赞数:0 #道教场所#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无梁阁,原名玉皇阁,坐落于北京市顺义区,始建于明朝时期,是椒园庙(现已无存)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无梁阁坐北朝南,为方形的楼阁式建筑,外观三层,内部为两层;砖石拱券,结构独特。无梁阁内部现存有大量民间所绘的壁画,是难得的民间艺术作品,也是研究古代民间绘画不可多得的材料。作为目前中国仅存的明代无梁古建筑之一,无梁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无梁阁,原名玉皇阁,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顾家庄村东,始建于明朝时期,是椒园庙(现已无存)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

无梁阁坐北朝南,为方形的楼阁式建筑,外观三层,内部为两层。砖石拱券,结构独特。阁后还有一座拱券结构建筑,称娘娘宫。阁后半山之中有一块由和山体相连的巨石凿成的巨碑,称连山碑。无梁阁内部现存有大量民间所绘的壁画,是难得的民间艺术作品,也是研究古代民间绘画不可多得的材料。无梁阁是目前中国仅存的明代无梁古建筑之一,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景点景观

建筑格局

无梁阁坐北朝南,为方形的楼阁式建筑,外观三层,内部为两层。砖石拱券,结构独特。阁后还有一座拱券结构建筑,称娘娘宫。阁后半山之中有一块由和山体相连的巨石凿成的巨碑,称连山碑。

建筑特色

玉皇阁

无梁阁,原名玉皇阁,顶部采用圆形建筑布局,没有横梁支撑,为纯砖石建造而成的外部三层楼阁,高约10米。内部为两层,砖石拱券为半圆形,象征天,上层顶部画着祈祷的善男信女,正南则画着一位仙者骑坐于大鹏鸟之上;外部由砖仿木檐砌成。阁内下层呈圆形,中层方形,顶部半圆形。从一层到三层,每层前、左、右各有一门。一、二层顶部均为石檐,戗脊上均有鸱吻小兽,砖砌歇山式顶,三层的四条垂脊亦有鸱吻小兽。一层戗脊有五个小兽。三层正脊上东西相对各有一条腾飞的龙。

娘娘宫

娘娘宫位于无梁阁后,三间庙宇同样是砖石垒砌,拱券结构,也是无梁式结构,内部也绘有壁画,王母娘娘在正中间,送子娘娘和女娲娘娘分列两侧。正面三个门,从东至西,门上依次镌刻有“西王祖母宫”“玉皇圣母宫”“女娲黄帝宫”。

连山碑

连山碑位于无梁阁后半山之中,是一块由和山体相连的巨石凿成的巨碑,碑高4.3米,宽3.5米左右,碑顶厚度1.5米。碑首题有“椒园山石碑记”,落款为“康熙岁次癸酉年季春谷旦”。文中有“叠山为阁”的字样,其余碑文已漫漶不清。估算,碑文有百行左右,总计七八千字。此为北京现存较大石碑。

实用信息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无梁阁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顾家庄村东。

交通路线

公交

北京市内乘坐S101、空港9路公交车,在南聂庄站下车前往。

驾车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距离无梁阁约30.4千米,驾车约41分钟。

历史沿革

明朝时期,椒园庙玉皇阁始建。

清朝时期,椒园庙玉皇阁重修。

荣誉及其他

科研成果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绘制有一种“对画”惯例,壁画一般由两拨画师绘制。“凡作壁画,分画两壁,各以名师分掌之,于未毕前,施以帷幕,互不使见。”这种相对分工和分壁绘制的方法,是中国古代画师绘制壁画的固有传统,至迟从隋唐以来已成惯例,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无梁阁一层的壁画之所以显示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可能也是采取了这种“对画”方式出现的结果。

文物价值

无梁阁内部现存有大量民间所绘的壁画,是难得的民间艺术作品,也是研究古代民间绘画不可多得的材料。无梁阁是目前中国仅存的明代无梁古建筑之一,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物保护

2001年7月12日,无梁阁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1499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