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九襄古镇
九襄古镇
0
赞数:0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九襄古镇曾是古蜀国的笮都,历史上这里曾成为汉源县城,只是后来汉源县城迁到了富林镇。九襄古镇坐落在群山环绕的高山河谷之中,是联通雅安、甘孜、凉山三地的物资集散中心,并且古代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在此交汇,所以这里自古以来物产丰富,商贸繁荣。至今保留的老街上,清一色典型的明清时期木板房老建筑,古朴而沧桑。古镇现保存有一座清代道光年间石牌坊,是著名的“双节孝”石牌坊。
九襄古镇基本信息
  • 适宜季节: 四季
  • 建议游玩时间: 1.5小时
  • 所在地/隶属: 四川省 雅安市 汉源县 梨城西路83号附1号

九襄古镇怎么样

九襄,原名汉源街。隋仁寿二年(602年),朝廷于原旄牛县旧址锁阳城设汉源兵镇,因地近汉川水之源而得名,汉源之名由此而来。仁寿四年(604年),撤汉源兵镇,以汉源之名在今九襄镇置汉源县,迁沈黎县到今清溪镇为沈黎县治地。此外,登州治地也在清溪,取登临邛崃山以治僚夷之意,辖沈黎、汉源二县。

九襄作为汉源县最早的治地,在广大民众心中,“汉源”二字俨然已是九襄的代名词。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当地读书人陈昆阜邀约名门望族商议开场事宜。清雍正二年(1724年),九襄始得批令,正式开场。从此,九襄定期举行集市,商贸繁荣。开场后,又取名为汉源场,由此形成的街市就叫汉源街。数百年来,县境内都习惯称九襄镇为“汉源街”。

而九襄一说,得名则较晚,该名始自清末“戊戌变法”时,合并的九个半乡(汉源、丰厚、大田、尚礼、后域、向阳、河东、河西、两河、附城下半——大木树),因而得名“九乡镇”。因“乡”与“襄”同音,且“襄”有“襄助礼让”之意,又更名为“九襄镇”。

汉源街有正街、背街,大小18条主巷,阡陌纵横,星罗棋布。街头在北方,起于栅子门(也有人叫寨子门),街尾南延至石牌坊。正街分上、中、下三段,分别为现在的新民街、共和街、建国街。上街有三巷:轿房巷、甘沙巷、福兴巷;中街有五巷:瓦板巷、水巷子、文庙巷、何家巷、石灰巷;下街也有五巷:火炮巷、宜头巷、米仓巷、福德巷、牌坊巷。

九襄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且位于流沙河河畔,四面环山,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相传,诸葛亮翻过大相岭时,遥望九襄坝子沃野平畴,不由感叹:“天下绝收,此地半收;天下大乱,此地无忧!”汉源街开场后,推动了汉源经济的繁荣,此地也成为茶马古道的物资集散之地和物资储存之地。大米、清油、盐、布匹等物资源源不断从这里运送至康定。民间还有“背不完的汉源街,填不满的打箭炉”之说。

地理环境

位置:九襄古镇地处泥巴山南部,汉源县城北部,东邻安乐镇,南与富春乡接壤,镇人民政府距汉源县城22千米。

面积与人口:总面积175.9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九襄镇有户籍人口68677人。

行政区划:截至2020年6月,九襄镇下辖3个社区、14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梨城西路83号附1号。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0393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