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榆
0 赞数:0 #树木#
白榆也称家榆、榆树,为榆科榆属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白榆树干通直,树皮灰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片状;树冠开展,枝条粗壮,春季嫩叶初展时呈淡绿色,秋季则转为金黄色;花先叶开放,在上一年生枝的叶腋成簇生状。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经常把榆树的果实“榆钱”揉在玉米面里做成干粮食用。白榆分布广泛,是中国北方常见的乡土树种,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长江流域,西至新疆、青海等地均有分布,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瘠薄,是城市绿化的理想树种。
  • 中文学名: 白榆
  • 拉丁学名: Ulmus pumila L.
  • 别称: 家榆,榆树
  • 界: 植物界
  • 门: 种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荨麻目
  • 科: 榆科
  • 属: 榆属
  • 种: 白榆
  • 分布区域: 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白榆(Ulmus pumila L.),也称家榆、榆树,为榆科、榆属落叶乔木,树冠圆球形。榆树约40余种,主产北温带。中国有24种,分布几遍全国,如北方有白榆、黑榆、大果榆等;南方有台湾榆、多脉榆等;西南有昆明榆、小果榆等。农村绿化应用较多,城市内一般用于庭园、工厂绿化。基本不用于绿化造林,且自然种质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数量锐减。

生长与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000-2500米以下之山坡、山谷、川地、丘陵及沙岗等处。对生长环境没有太大的要求,贫瘠的土地照样可以生存。耐寒耐旱,适应性很强。生长速度快,生命力旺盛。在西北东北随处可见。

阳性树种,喜光,耐旱,耐寒,耐瘠薄,不择土壤,适应性很强。根系发达,抗风力、保土力强。萌芽力强,耐修剪。生长快,寿命长,可达百年以上。不耐水湿。具抗污染性,叶面滞尘能力强。

多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河流两岸、山麓和田边。喜光。对气候适应性强,在寒温带、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均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砂壤土、轻壤土生长最好。深根性,生长迅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长江下游各省有栽培。也为华北及淮北平原农村的习见树木。

朝鲜、前苏联、蒙古也有分布。

形态及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在干瘠之地长成灌木状;幼树树皮平滑,灰褐色或浅灰色,大树之皮暗灰色,不规则深纵裂,粗糙;小枝无毛或有毛,淡黄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黄色或黄色,有散生皮孔,无膨大的木栓层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圆形,芽鳞背面无毛,内层芽鳞的边缘具白色长柔毛。

叶椭圆状卵形、长卵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2-3.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偏斜或近对称,一侧楔形至圆,另一侧圆至半心脏形,叶面平滑无毛,叶背幼时有短柔毛,后变无毛或部分脉腋有簇生毛,边缘具重锯齿或单锯齿,侧脉每边9-16条,叶柄长4-10毫米,通常仅上面有短柔毛。

花先叶开放,在上一年生枝的叶腋成簇生状。翅果近圆形,稀倒卵状圆形,长1.2-2厘米,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

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部,上端不接近或接近缺口,成熟前后其色与果翅相同,初淡绿色,后白黄色,宿存花被无毛,4浅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较花被为短,长1-2毫米,被(或稀无)短柔毛。花果期3-6月(东北较晚)。

栽培方法

主要采用播种繁殖,也可用分蘖、扦插法繁殖。播种宜随采随播,千粒重7.7克,发芽率65%~85%。扦插繁殖成活率高,达85%左右,扦插苗生长快。管理粗放。

种子采集

(1)采种母树的选择在白榆种子尚不能提供大批优良种子之前,为了提高林木的生长和材质,采种时应采集优良类型和优良单株的种子,或采集以优良类型为主,长势旺盛,健壮林分的种子,以不良类型为主的林分,衰老树和病虫害严重的林分,不宜采种。采种母树的树龄6-20年生。

(2)采种和种子贮藏白榆种子的生理成熟与形态成熟期基本一致,白榆翅果呈黄色即为形态成熟期。这时是最适宜的采种期,其间苗木生长最好;才早了,翅果水分大,养分不足,秕子多,发芽率低,易发霉,苗木质量差;采晚了,大部分种子被风刮散,难以收集。新采的种子要放在通风处摊开阴干。切勿长时间暴晒。阴干后,清除杂物,用以播种或贮藏。白榆种子主要贮藏条件是干燥和低温。

选地

育苗地的选择和整地作床白榆播种育苗地最好选择土层深厚,肥袄,有灌溉条件,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切记选低洼易涝地育苗。

播种

播种应随采种随播种。对种子一般不作催芽处理。最好搓去果翅。可使种子撒播均匀。经长途运输调入的种子或隔年贮藏的种子,播种前可与湿沙混拌,每天翻动2-3次,2-3天后,待1/3的种子出现白色根点时,立即播种。播种前对畦床灌足底水,待水分渗下后,不粘工具时方可进行播种。播种多采用条播。条距30厘米,每床3行,拨幅5厘米,沟深2厘米。播种要均匀,以防缺苗断行。覆土0.5厘米左右,以不见种子为宜。覆土后要及时轻轻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以防透风,并保持种子发芽所需的土壤湿度,覆土不宜过厚,否则影响幼苗出土。在湿度,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一般播种后3-5天就可发芽出土,10天左右苗木可出齐。播种后,苗出齐前,切忌灌蒙头水,以免土壤板结,影响幼苗出土。

苗期管理

苗间管理是培育白榆壮苗的重要环节,主要管理措施有松土除草,追肥灌水,间苗,定株和移植等。

间苗小苗出现第二对真叶时,开始第一次间苗,间苗应掌握“间弱留壮”“间密补稀”的原则,即拔除弱苗,病苗,选留壮苗,对缺苗断行的床面进行移栽补苗,以保全苗,间苗时尽量做到等距间苗,株距4-5厘米。待苗长到3-4对真叶是进行第二次间苗,株距10厘米左右。每亩留苗1.8万株左右。间苗做好在灌水后或雨后,地湿润不粘时进行,此时土壤松软宜间苗,有利于保护苗木根系和提高移栽成活率。间苗和补苗后要及时灌水,以免留下土壤空隙,影响幼苗成活和生长。

松土除草和追肥灌水在降雨或灌水后及时松土。松土出期要浅锄,花破表层硬壳即可。随着苗木的逐渐生长之间加深深度,以不伤苗为度。

病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榆紫金花虫、榆天社蛾、榆毒蛾、黑绒金龟子等。

价值及其他

主要价值

抗城市污染能力强,尤其对氟化氢及烟尘有较强的抗性。苗圃宜经常保持湿润。2~3年苗木出圃造林。白榆木材耐磨、耐腐,是造船、建筑、室内装修地板、家具的优良用材。树皮纤维强韧,可作人造棉和造纸原料。叶含淀粉及蛋白质,可作饲料。皮、叶、果可入药,种子可榨油,是医药和化工原料。

绿化用途

白榆是良好的行道树、庭荫树、工厂绿化、营造防护林和四旁绿化树种,唯病虫害较多。木材直,供房屋、家具、农具等用;果、树皮和叶入药,能安神,治神经衰弱、失眠;嫩果和幼叶食用或作饲料;树皮可作蝇索;也是抗有毒气体(二氧化碳及氯气)较强的树种。植物体含beta-固淄醇、植物醇,豆淄醇等多种淄醇类及鞣质,树胶,脂肪油。播种繁殖,成熟果实随采随播。

观赏特性

榆树树干通直,树形高大,绿荫较浓,适应性强,生长快,是城市绿化的重要树种,栽作行道树、庭荫树、防护林及“四旁”绿化用无不合适。在干瘠、严寒之地常呈灌木状,有用作绿篱者。又因其老茎残根萌芽力强,可自野外掘取制作盆景。在林业上也是营造防风林、水土保持林和盐碱地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药用价值

榆白皮(《药性论》·《本经》原作榆皮)

【来源】为榆科植物榆树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

【植物形态】榆树(陶弘景),又名:粉(《诗经》),白榆(《毛诗传》),白枌(《尔雅》),零榆(《本经》),枌榆(《尔雅》郭璞注),榆钱树(《救荒本草》),钻天榆,钱榆、家榆。

【采集】春季或8~9月间割下老枝条,立即剥取内皮晒干。

【化学成分】含β-谷甾醇、植物甾醇、豆甾醇等多种甾醇类及鞣质、树胶、脂肪油。

【性味】甘,平。①《本经》:味甘,平。②《别录》:无毒。③《医林纂要》:甘,寒。

【归经】①《纲目》:手足太阳、手阳明经。②《本草求真》:入胃,大、小肠。

【功用主治-榆白皮的功效】利水,通淋,消肿。治小便不通,淋浊,水肿,痈疽发背,丹毒,疥癣。

①《本经》: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

②《别录》:主肠胃邪热气,消肿,疗小儿头疮痂疕。

③《药性论》:主利五淋,治不眠,疗齁。焙杵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10克,煎如胶服。

④孟诜:主暴患赤肿,以皮150克捣,和三年醋滓封之,日六、七易,亦治女人妒乳肿。

⑤《日华子本草》:通经脉。涎,敷癣。

⑥《纲目》:利窍,渗湿热,行津液,消痈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7.5~15克;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宜忌】胃气虚寒者慎服。

【选方】

①治小便出血,水道中涩痛:榆白皮(锉)三两,冬葵子一合,滑石二两,石韦(去毛)、瞿麦(用穗)、生干地黄各-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滓,入笔头灰半钱匕,搅匀,食前温服。(《圣济总录》榆白皮汤)

②治妊娠小便不利:葵子一升,榆白皮一把(切)。上二味,以水五升,煮五沸,服一升,日三。(《千金方》)

③治虚劳尿白浊:榆白皮,切,二斤,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千金方》)

④治身体暴肿满:榆皮捣屑,随多少,杂米作粥食,小便利。(《备急方》)

⑤治堕胎后,下血不止:榆白皮(刮净,锉碎)、当归(切,焙)各半两。上二味捣筛,每服三钱匕。

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圣济总录》榆白皮煮散)

⑥治赤流肿丹毒:榆根白皮作末,鸡子白和敷之。(《千金方》)

⑦治风热肿毒,项生瘰疬:榆白皮(锉)、槐白皮(锉),赤小豆、大麦面、桑白皮(锉)、川朴硝、皂荚(去黑皮,涂酥炙微黄焦,去子),以上各半两。捣细罗为散,用鸡子清和如膏,旧布上摊可依肿大小贴之,干即易之。(《圣惠方》榆白皮散)

⑧治痈疽发背:榆根白皮,切,清水洗,捣极烂,和香油敷之,留头出气,燥则以苦茶频润,不粘更换新者,将愈,以桑叶捣烂随大小贴之,口合乃止。(《救急方》)

⑨治外伤性出血:榆树韧皮,放在75%的酒精中浸泡七天,取出阴干,研细末外用。(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⑩治火灼烂疮:榆白皮熟捣封之。(《千金髓方》)⑾治烧、烫伤:榆树皮10克,太黄10克,酸枣树皮10克。用75%酒精浸泡48小时过滤,取滤液。用时清洁创面,用喷雾法向患部喷撒。(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⑿治小儿白秃疮:榆白皮捣末,醋和涂之。(《子母秘录》)

【名家论述】《纲目》: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肿满,喘嗽不眠,经脉胎产诸证宜之。本草十剂云,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白皮之属,盖亦取其利窍,渗湿热,消留著有形之物尔。

气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虚者,久服渗利,恐泄真气。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6114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