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旉农书
0 赞数:0 #农业书籍#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陈旉农书》是一部论述中国宋代南方地区农事的综合性农书,为南宋偏安时期农学家陈旉所作,该书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法的农书。《陈旉农书》全书共3卷,22篇,1.2万余字;上卷论述农田经营管理和水稻栽培,中卷叙说养牛和牛医,下卷阐述栽桑和养蚕。
  • 中文名: 陈旉农书
  • 类型: 农书
  • 作者: 陈旉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陈旉农书》是论述中国宋代南方地区农事的综合性农书。陈旉以前的农书,多为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业经验总结,本书则为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本书在养牛和蚕桑部分也有详细的论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到宋代达到了新的水平。

作者陈旉在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西山隐居务农,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七十四岁时写成此书,经地方官吏先后刊印传播。明代收入《永乐大典》,清代收入多种丛书。18世纪时传入日本。

内容介绍

全书3卷,22篇,1.2万余字。上卷论述农田经营管理和水稻栽培,是全书重点所在。中卷叙说养牛和牛医。下卷阐述栽桑和养蚕。陈旉以前的农书,多为古代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业经验总结,本书则为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同时亲自务农而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特色。他特别强调掌握天时地利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指出耕稼是“盗天地之时利”,具有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提出“法可以为常,而幸不可以为常”的观点,认为法就是自然规律,幸是侥幸、偶然,不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未有能得者”。因此,在一系列农耕措施中,都有超越前人的新观点。如著名的“地力常新壮”论,就是对中国古代农学史上土壤改良经验的高度概括。他在“粪田之宜篇”中说,尽管土壤种类不一,肥力高低,但都可改良;认为前人所说的“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之说并不正确,主张“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

书中对开辟肥源、合理施肥和注重追肥等措施,都有精辟见解。在“耕耨之宜篇”中论述当时南方的稻田有早稻田、晚稻田、山区冷水田和平原稻田4种类型,分别阐述了整地和耕作的要领;在“薅耘之宜篇”中讲到稻作中耘田和晒田的技术要求、强调水稻培育壮秧的重要性等,都是中国精耕细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此外,本书在养牛和蚕桑部分也有详细的论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到宋代达到了新的水平。由于作者对黄河流域一带北方生产并不熟悉,因而把《齐民要术》等农书,讥为“空言”、“迂疏不适用”,则是他思想和实践局限性的反映。

作者介绍

陈旉(1076~?),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号如是庵全真子。他生当南北宋交替、南宋偏安江南的战乱时期,在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西山隐居务农,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74岁时写成此书,经地方官吏先后刊印传播。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647 】编辑上传提供,词条属于开放词条,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陈旉农书】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本站不提供观看和下载,请支持正版!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