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姊妹蔷薇
0 赞数:0 #蔷薇#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七姊妹蔷薇是野蔷薇的一个变种,其特点是在同一枝茎上通常开6-7朵花型较大,十分华丽的重瓣花朵,如同姊妹,故得名。七姊妹的花朵颜色各不相同,有淡红、朱红、淡白等色,还散发着浓郁花香,花期是在每年的5月到6月。七姊妹在庭院造景时可布置成花柱、花架、花廊、墙垣等造型,开花时远看锦绣一片,红花遍地,近看花团锦簇,鲜红艳丽,颇为美丽。
  • 中文学名: 七姊妹
  • 拉丁学名: Rosa multiflora var. carnea Thory
  • 别称: 十姊妹,七姐妹
  • 界: 植物界
  • 门: 维管植物门
  • 纲: 木兰纲
  • 目: 蔷薇目
  • 科: 蔷薇科
  • 属: 蔷薇属
  • 种: 野蔷薇
  • 分布区域: 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家,在中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区均有分布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七姊妹(学名:Rosa multiflora var. carnea Thory),别名十姊妹、七姐妹,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野蔷薇(Rosa multiflora Thunb.)的栽培变种。七姊妹是落叶攀缘小灌木。株高达2m。茎、枝多尖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9枚,椭圆形,先端钝或尖,基部钝圆形,边缘具齿;托叶极明显。花多数簇生,为圆锥形伞房花序;花粉红色芳香;花梗上有少数腺毛;萼片5枚;花常7-10朵聚生,重瓣;雄蕊多数;花柱无毛。瘦果,近球形,生在环状或壶状花托里面。花期4-6月,果期8-9月。

七姊妹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家,在中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区均有分布。七姊妹多生长在海拔2500-3300米的山坡、灌丛、路边或河边等环境。七姊妹喜阳光,耐半阴,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适生于肥沃土壤,在黏重或贫瘠的土壤上也能生长良好。

七姊妹茎枝蔓生,花常7-10多聚生,深玫瑰红色,重瓣,观赏价值较高,可在庭院林中栽植,常作为棚架、绿篱植物,供绿化和观赏。七姊妹根皮含鞣质,可提制栲胶;鲜花可提制香精。七姊妹能够净化空气中的颗粒物,具有较强的滞尘能力。七姊妹的根及叶可入药,具有清热化湿的功效,主治黄疸、痞积,妇女白带等病症。

买购网原创图片,未经许可不能转载,版权声明 反馈

生长与分布

分布范围

七姊妹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等国家,在中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区均有分布。

生长环境

七姊妹多生长在海拔2500-3300米的山坡、灌丛、路边或河边等环境。

形态及特征

七姊妹是落叶攀缘小灌木,株高达2m。

茎、枝多尖刺。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通常9枚,椭圆形,先端钝或尖,基部钝圆形,边缘具齿;托叶极明显。

花多数簇生,为圆锥形伞房花序;花粉红色芳香;花梗上有少数腺毛;萼片5枚;花常7-10朵聚生,重瓣;雄蕊多数;花柱无毛。

果实

瘦果,近球形,生在环状或壶状花托里面。

生活习性

七姊妹喜阳光,耐半阴,耐寒,耐旱,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适生于肥沃土壤,在黏重或贫瘠的土壤上也能生长良好。花期4-6月,果期8-9月。

栽培方法

定植

七姊妹栽植时间在2月早春植株未萌芽之前和11月秋末植株停止生长后为宜,且在雨季栽植成活率高。植株起苗前,需要一次性将水浇透,确保起苗时根系的完整,栽植过程中,植株与支撑物之间的距离至少在20cm以上,植株间距为25cmx25cm。

整形修剪

七姊妹在完成起苗作业后、花芽分化或花后需要进行整形修剪。完成起苗作业后以每株保留1-2枝的健壮枝条,各枝保留3个左右的饱满芽为修剪要求,一般以最顶端的芽作为外侧芽选择的主要标准,剪口必须与顶芽保持在2-3cm的距离,在不影响植株成活率的前提下,还需要剪去弱枝、伤残枝和枯枝,确保株型整齐,保证植株整体的观赏性。花后应遵循“强者弱剪、去劣留优”的原则,剪掉全部枯枝、病虫枝、内膛枝和瘦弱枝,保留生长健壮的一二年生枝条,为新枝的生长提供有利环境。

水肥管理

七姊妹定植后,要浇透水,3天后和7天后进行第二、三次浇水,在第三次浇水后可进行常规管理。在雨水充足的季节,应减少浇水次数和浇水量,防止出现积水烂根的情况,还要注意及时排水;在高温干旱的季节,应在早上或傍晚浇水,对根部直接浇灌,尽量不要打湿叶片。七姊妹在生长过程中,通常孕蕾期与发芽期需水量较多,应及时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措施。

七姊妹在生长期时,需要每隔10天左右进行追肥一次,通常施用含有氮磷钾的复合薄液肥,早晚进行叶面施肥,可施用磷酸二氢钾和尿素进行喷雾。在夏季高温时每月应施用一次有机水肥,切忌施肥过量,秋季入冬前进行追肥,以确保翌年春季开花效果好。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七姊妹的花朵较大,花粉位置突出且无花蜜分泌,主要的传粉者为鞘翅目(Coleoptera)甲虫,常见的传粉甲虫有皮蠹(Anthrenus)、隐翅虫(Paederus)和花蚤(Mordellidae)等,但由于甲虫体型小,通身光滑,不易携带花粉,传粉效率通常较低。

人工繁殖

七姊妹扦插繁殖时,通常在通风、排水良好的环境,可搭建遮荫网,选择当年生半木质化的枝条,使用河沙、蛭石、新鲜黄泥(非粘性)等排水良好的扦插基质,并用高锰酸钾溶液对基质进行消毒,插后用生根粉溶液对插条浇水促进生根,保持土壤湿润,温度15-28℃,并注意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的危害。

病害防治

七姊妹夏季易发生病害,常见的有黑斑病、白粉病等,植株发病时会引起落叶,严重时影响植株的观赏性。七姊妹发病时应及时将病叶摘除,注意植株的通风和光照,进行适当修剪,并喷洒多菌灵稀释液和甲基托布津进行救治,同时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植株良好生长。

价值及其他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七姊妹一枝有七花或十花,故名“七姊妹”或“十姊妹”。

品种考证

七姊妹在《花镜》中有记载:“十姊妹,又名七姊妹。花似蔷薇而小,千叶磬口,一蓓十花,或七花,故有此二名。色有红白紫淡四样。正月移栽,或八九月扦插,未有不活者。”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七姊妹茎枝蔓生,花常7-10多聚生,深玫瑰红色,重瓣,观赏价值较高,可在庭院林中栽植,常作为棚架、绿篱植物,供绿化和观赏。

经济价值

七姊妹根皮含鞣质,可提制栲胶;鲜花可提制香精。

生态价值

七姊妹能够净化空气中的颗粒物,具有较强的滞尘能力。

药用价值

七姊妹的根及叶可入药,其药性苦、微涩,平,具有清热化湿的功效,主治黄疸、痞积,妇女白带等病症。

植物文化

七姊妹的花语是浪漫,爱的誓言,对自己喜欢的人代表着承诺。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0451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