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
0 赞数:0 #历史文物#
战国“越王亓北古”剑,是我国兵器史上最珍贵的文物之一,现收藏于海南省博物馆。此剑通长65.2厘米,格宽5厘米,为“复合剑”;剑圆茎上有平行箍两圈,上有错金纹饰;剑格正、背皆有错金鸟虫书铭文,左右两边对称分布。根据铭文可知,此剑之主应为越王勾践之孙越王盲姑“不寿”,为王剑中难得的复合剑。
  • 中文名: “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
  • 类型: 青铜器
  • 创作时间: 战国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越王亓北古剑,又称“盲姑”剑、“不寿”剑,系越王勾践之孙王不寿的自用剑,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吴越的王者所作剑是当时的极品,是我国兵器史上最珍贵的文物之一。越王“亓北古”,马承源先生以为即越王句(gōu)践之孙越王盲姑“不寿”,“亓北古”古音与“盲姑”相近。

越王亓北古剑目前发现存世仅3把,2把分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安庆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的这把剑最为完整。

其他信息

文物历史

春秋战国时吴越之地铸剑术天下第一,史书记载:“夫吴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断盘”。越王“亓北古”,我国著名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先生认为即越王勾践之孙越王盲姑“不寿”,“亓北古”古音与“盲姑”相近,此剑之主应为越王勾践之孙越王盲姑“不寿”。吴越的王者所作剑是当时的极品,是我国兵器史上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越王剑为剑中极品,其铸造工艺堪称青铜时代的巅峰,不仅如此,剑身的铭文也是一部流传千古的史书。据海南省博物馆馆长丘刚介绍,记录越国历史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中,有关于越王世系的记载中,并无勾践之孙王不寿的名字,而根据《史记》和《竹书纪年》的记载,越王不寿确有其人。对于是否存在越王不寿,文博界一直持有争论,而这柄亓北古剑的出现,足以证明越国史上有越王不寿,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58年至公元前449年,由此解开了越国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

越王不寿剑是2001年在海外问世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锦炎,曾经赴台湾考证和鉴定了这把剑,确认为系越王不寿剑。后龚氏经曹锦炎教授力谏,巨资从台湾陈氏手中购下。曹锦炎先生曾写有《记新发现的越王不寿剑》一文,发表于《文物》2002年第2期,为文博界所注目。海南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证实,这柄具有历史意义的越王不寿剑是中心利用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于2007年从台湾收藏家手中收购而来,至于这柄剑出土于何地,何时辗转流传到了台湾,至今无人知晓。

文物特征

此剑通长65.2厘米,格宽5厘米,为“复合剑”;剑圆茎上有平行箍两圈,上有错金纹饰,刃一侧微残(有小缺口)。剑格正、背皆有错金鸟虫书铭文,正面有铭文一行10字,左右两边各5字,对称分布,做“戊(越)王亓北古”;背面亦10字在左右两边对称分布,作“自乍(作)元用之”;圆形剑首环列错金鸟虫书铭文12字“台戊(越)王亓北自乍(作)元之用之佥(剑)”。

“越王亓北古剑”目前已发现存世著录仅三柄,分别收藏于海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及安徽安庆市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及安徽安庆市博物馆(1987年6月安徽省安庆市第二自来水厂出土)藏品相比,此剑有如下特点:

1、全剑器形完整,品相佳,上海博物馆与安庆市博物馆藏剑或残或断。

2、剑首环铭十二字、格铭正反两面二十字,共计三十二字错金鸟篆书体保存完整,无佚落,文字清晰,错金色彩鲜明。

3、此剑以复合(学界亦称双色剑)金属嵌铸剑身,不同于上海博物馆与安庆市博物馆藏剑。

制作技术

越王祖孙三代的宝剑的剑脊和剑刃,是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铜合金分别浇铸而成,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双色剑。这种复合材质既可以增强剑的韧性和强度,又可以防止剑身氧化。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8124 】编辑上传提供,词条属于开放词条,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战国“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本站不提供观看和下载,请支持正版!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