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九日大雨
0 赞数:0 #古诗词#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五月十九日大雨》是明代诗人刘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通过对风雨的描写,抒发了一个人生哲理:风雨过后,景色会格外美丽;遇到挫折,战胜挫折后,会觉得人生更美丽。此诗在造词遣句上虽模仿唐人,但在立意框架上与宋人咏景诗相近。
  • 中文名: 五月十九日大雨
  • 类型: 七言绝句
  • 作者: 刘基
  • 创作时间: 明代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五月十九日大雨》是明代诗人刘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七绝写了大雨前后的景象。前两句风雨雷电,气象磅礴;后两句雨住风停,清新恬静,一前一后对比鲜明。诗人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了一定的人生哲理:风雨过后,景色会格外美丽;遇到挫折,战胜挫折后,会觉得人生更美丽。

内容介绍

作品原文

五月十九日大雨

风驱①急雨②洒高城,云③压轻雷殷④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⑤草色万蛙鸣。

注释译文

词句解释

①驱:驱使。

②急雨:骤雨。

③云:这里指乌云。

④殷(yīn):震动。

⑤池:池塘。

白话译文

疾风驱使着骤雨倾倒在高城,乌云密布,雷声殷殷隆隆。一会儿,那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眼前出现的是池塘水溢,青草滴翠,万蛙齐鸣。

背景介绍

夏日突发雷阵雨之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诗人抓住了夏天雷阵雨的特点,并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了人生的哲理,创作出了《五月十九日大雨》这首诗。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鉴赏评价

文学赏析

《五月十九日大雨》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开门见山,展现了大雨奇观。诗人站在城楼上,眼见疾风驱使着大雨,顿时大雨磅礴。然而夏天的阵雨来得快,去得疾。不一会儿雨过天晴,只留下一片蛙鸣。诗人通过自然界的风雨,感悟到了人生哲理。

前两句已把大雨写得十分畅满,极力描述了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急”、“驱”、“洒”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云是“压”的,雷是“殷”的,又说明黑云、雷电的迅疾。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诗人匠心独运,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仍写蛙鸣声,而两种声音,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与前两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此诗写的是雨来到和雨止的景象。诗的前半句写出雷雨交作,气势雄峻;后半句写雨过天晴,平淡恬淡。前雷声,后蛙鸣,两两对照,逸趣横生。诗人通过写大自然的景况,告诉读者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时间不会长久,当人遇到困难时,要坚持、要勇敢顽强,与之斗争,难关是会度过的。

这首诗在造词遣句上虽模仿唐人,但在立意框架上与宋人咏景诗相近。刘基是诗人,更是政治家。政治家的胸怀往往与大自然的景况相融合,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

名家点评

《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李梦生:刘基这首诗虽然写的是雨,无疑又给人这样的启示: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

《中华古典诗歌吟味》:黄绍筠:暗示了暴雨不终朝”的哲理,启发人们思考,遇到大困难时,再坚持一下。往往就可以闯过难关。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钱仲联:杜甫《白帝》诗写雨景:耵自帝城头云若电,白帝城下雨硒盆。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李贺《雁门太守行》写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刘基这两句诗摹写风云雷电,明显脱胎于杜甫、李贺,但更为集中。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3238 】编辑上传提供,词条属于开放词条,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五月十九日大雨】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本站不提供观看和下载,请支持正版!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