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红藕花香到槛频
0 赞数:0 #古词#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浣溪沙·红藕花香到槛频》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李珣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由莲花想到似花的情人,想到旧欢如梦,音信断绝,顺理成章,出语自然;下片用室内清冷处境,衬托对情人的思念,结尾一句写不忍听一声新秋蝉鸣,情韵无极。这首词写得清奇流丽,与花间词秾艳香软的基本风格很有些不同。从横向看,倒是与南唐词风颇为接近。
  • 中文名: 浣溪沙·红藕花香到槛频
  • 类型:
  • 作者: 李珣
  • 创作时间: 五代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浣溪沙·红藕花香到槛频》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李珣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抒写男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上片由莲花想到似花的情人,想到旧欢如梦,音信断绝,顺理成章,出语自然;下片用室内清冷处境,衬托对情人的思念,结尾一句写不忍听一声新秋蝉鸣,情韵无极。

内容介绍

作品原文

浣溪沙

红藕花香到槛频,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如梦绝音尘。

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文簟水潾潾,断魂何处一蝉新?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红藕:红莲的别称。槛(jiàn):栏杆,这里指亭栏。

⑵似花人:与荷花一样艳丽的美人。

⑶绝音尘:断绝了音信。

⑷“翠叠”句:画屏上翠山重叠,隐约可见。

⑸“冷铺”句:铺上冰凉的簟席,簟纹如水波潾潾。文,同“纹”。簟(diàn),竹席。

⑹一蝉新:突然响起一声蝉鸣。

白话译文

一阵阵爽风吹过亭栏,频频飘来红莲的香馨,叫我如何忍受悠悠的思念,我又想起那如花的佳人。旧日的欢情好似一场梦幻,此时的她早已杳无音信。

画屏上那重峦叠翠的山景,在我眼中模糊成团团绿云,清冷的竹席上,水一样的花纹漂动着宛如波光磷磷。不知何处骤响一阵蝉鸣,可是要召回我飘断的思魂?

作者介绍

李珣,五代词人。一作李洵、李询。字德润,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于九、十世纪。祖籍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随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定居梓州,人称蜀中土生波斯。少有诗名,兼通医理。以秀才屡予宾贡。事蜀主王衍,其妹李舜弦为蜀主昭仪。蜀亡,不仕。《花间集》称李秀才。有《琼瑶集》,已佚。词存五十四首,风格清婉,多感慨之音。其《南乡子》十七首写南方风土人情,颇有特色。今有王国维辑《琼瑶集》一卷。

鉴赏评价

文学赏析

李珣的这首词是写男子对女子的想念,写得清奇流丽,与花间词秾艳香软的基本风格很有些不同。从横向看,倒是与南唐词风颇为接近。

李珣的这首词,与他的另一首《浣溪沙·访旧伤离欲断魂》取的是同题材,不过时间稍有先后。从两词所用韵脚来看,五韵中有三韵相重,估计写作日期也不会相距太远。从内容来看,另一首写的是春天,寻“旧欢”不着,颇觉意外,所以情绪起伏较大。而这一首则写夏秋之际,已是痛定思痛,因此意蕴也就较前首更为婉约深沉。

此词上片首句用的是传统的比兴手法。荷花发出阵阵幽香,不时地飘进廊槛上来。第二句即点出主题,由花香引发愁思,在百无聊赖中实在不堪回忆所爱之人。由于上句已经写明荷花,就使下句的“似花人”变得很具体。第三句进一步说明不堪回忆往事的缘由。旧欢已成梦幻,“她”也不会再来了。这就把词人的绝望心情和盘托出,足以引起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此词下片写得很成功,历来为人所激赏。第一句写屏风,其上远山含翠,隐约多姿;第二句写竹席,其上竹枝如波纹,十分清澈,给人带来一丝凉意。这两句虽然写的都是眼前景物,但用山水来象征词人与意中人的分离,是十分妥帖的。这两句在艺术上的确堪称杰构。首先,对仗十分工巧,又具有鲜明的词的特色,绝不混同于一般的律诗。其次,“冷铺文簟水潾潾”,比喻新奇,内涵丰富,既有季节特点,又有人的感受,写得十分出色。尤为难得的是,在连续两个佳句之后,并无“才尽”之感,最后一句竟又翻出新意:伤心的思绪在空中飘荡,突然听到一声蝉鸣。蝉鸣,既使作者回到了现实,又提供了很多的想象余地。“断魂”二字,通过“一蝉新”告诉人们,无穷无尽的悲哀正在等待着词人。

李珣《浣溪沙》共四首,笔触清丽,情深意切,正如《栩庄漫记》所说:“其词温厚而不儇薄。”

名家评价

俞陛云《五代词选释》:“屏山”、“文耸”句,虽眼前景物,如隔山水万重;小桥南畔,不异天涯也。作者言情之词,尚有《酒泉子》、《西溪子》、《河传》、《巫山一段云》诸首。皆意境易尽,不若此词之蕴藉。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2808 】编辑上传提供,词条属于开放词条,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浣溪沙·红藕花香到槛频】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本站不提供观看和下载,请支持正版!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