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凤鸟纹铜鼎
0 赞数:0 #深圳博物馆镇馆之宝#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凤鸟纹铜鼎于1989年出土于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为国家一级文物,属于追缴回来的被盗文物,原有7件,现有5件收藏于深圳博物馆。凤鸟纹鼎器型、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鼎作半球形,逐渐收敛成圜底,口沿微敛,平沿,双立耳稍向外撇,兽蹄形状足;外腹口沿下饰有一周窃曲纹,腹部饰凤鸟纹一圈。窃曲纹是一种高度简化的夔龙纹,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
  • 中文名称: 凤鸟纹鼎
详细介绍 PROFILE +

这套“凤鸟纹鼎”是从盗墓者手里夺回来的,虽然失去了它们应有的地层、埋藏情况的研究,但它们还是有着非凡的价值。

依据三门峡上村岭北部的考古发掘虢国国君墓葬的结论,这5件鼎正是虢国大夫一级的遗物。只可惜,此鼎全套是7件,在当年河南调剂给深博时,觉得另两件品相不好,锈蚀严重,就没有一起要过来。

虢国

虢国是西周晚期的诸侯国,其墓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部的上岭村,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经历了4次钻探和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可以判明墓葬的总数在500座以上(包含车马坑和祭祀坑)。据《发掘报告》记载,1990年初,也就是追逃那些盗墓者的时刻,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在上村岭北部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才真正揭开了虢国国君墓地的真容。在已经发掘清理的9座古墓中,就发现了虢国国君墓3座(三代君王),其国君虢季墓出土文物3200余件,另一国君虢仲墓为9鼎大墓,出土文物3600余件,深博所陈列的5件“凤鸟纹鼎”便是虢国某大夫墓的遗存。由考古发掘的资料得知,上村岭虢国墓地分为北、中、南三区,其北区是虢国国君的兆域所在,墓地排列有序,等次分明,反映周代宗法及丧葬制度的一些特征。

蔡明介绍说,虢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始封于今陕西宝鸡境内,史称“西虢”。西周晚期,虢国迁至今河南三门峡境内。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成语“唇亡齿寒”就源于此次事件。历史上曾经有四个虢国,分为西虢、东虢、南虢、北虢——西虢是周文王弟虢叔的封国,最初分封在今陕西宝鸡境内,西周晚年东迁至今河南三门峡境内;东虢是周文王弟虢仲的封国,在今河南荥阳境内,后在周平王东迁洛阳后,被郑国灭掉;南虢与北虢,一些专家考证,可能是一国,即西虢东迁后都下阳,因滨河之北故名北虢,后为晋所逼,渡河南迁于上阳,谓之南虢。

违背礼法

蔡明指出,西周对鼎簋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或一鼎。”下级不得僭越多设,所列鼎簋形制、纹饰均相同,唯体积逐渐变小。虢国国君显然是违反当时周礼的,因为他是周天子之下的诸侯国,若用7鼎是合礼的,深博展陈的凤鸟纹鼎为大夫一级的原来有7件大夫最多使用5件因此该大夫也存在僭越的情况。而虢仲墓还出土了9鼎的,也是违背周天子所规定的制度。

为什么敢于违反制度呢?这要回到西周晚期至东周时期的历史现实,当时周天子日渐衰微,甚至成为任诸侯摆布的傀儡,各诸侯国强盛,僭越之举盛行,以致形成“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的局面,晋国一个卿大夫的墓中,考古学者发现,居然用了九鼎、八簋、三套编钟与一套编磬来随葬,这些都是生于春秋晚期孔夫子所痛心疾首的“礼崩乐坏”现象。这些过多鼎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4323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