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曼16B
0 赞数:0 #恒星#
卢曼16(Luhman 16)是由两颗棕矮星组成的联星,即卢曼16B、卢曼16A。卢曼16B的质量约是木星质量的28倍。两者的轨道周期约是27年。天文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卢曼16A虽然具有和木星云带相似的迹象,但Luhman 16B不仅没有,反而还显示出了更多不规则云层的证据。同时由于其多云特征,卢曼16B还具有着明显的亮度变化。
详细介绍 PROFILE +

WISE J104915.57-531906,编号缩写为WISE 1049-5319,也就是卢曼16,是由两颗棕矮星组成的联星,位于船帆座,距离地球只有6.5光年,是离地球最近的两颗棕矮星。

发现历史

在测绘褐矮星和系外行星的大气图这方面,Apai的团队世界领先。在本次研究中,该团队使用了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上的太空望远镜进行观测,发现了WISE 1049-5319。

该天体系统是1916年发现巴纳德星以后,首次发现如此接近地球的棕矮星。

物理特征

两颗褐矮星距离地球仅6.5光年,分别被称为“卢曼16A”和“卢曼16b”。“卢曼16A”的质量约是木星的34倍,而“卢曼 16b”的质量是木星质量的28倍,温度也高出木星1500华氏度左右(约816摄氏度)。

该系统的主星卢曼16A光谱类型为L8±1,而伴星卢曼16B的光谱可能在L型和T型交界附近。两者的轨道周期约是27年,并且发现迄今该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外距离地球第三近的,并也是离地球最近的两颗棕矮星。

研究发现

相关发现

《天体物理学杂志》日前刊发的一篇研究论文称,美国亚利桑那大学(UArizona)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新技术在离地球最近的两颗棕矮星上发现了若干长条状的纹路。这些条纹揭示了高速气流从内部搅动棕矮星大气的过程。

UArizona天文学系副教授、斯图尔德天文台(Steward Observatory)和月球,行星实验室(Lunar and Planetary Laboratory)研究员Daniel Apai及其团队发现,棕矮星的大气模式和木星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它们都具有由若干纵向平行、有规律的宽大条纹,这是由与赤道平行的高速气流“塑造”的。这些风暴将大气混合,重新分配了棕矮星炽热内核散发出来的热量。此外,和木星一样,涡流也主宰着棕矮星的极地地区。Apai指出,曾有大气模型成功预测了这一大气模式。

Apai解释:“借助自己开发的先进算法,我们能够非常精确地测量出两颗褐矮星旋转时亮度的变化。当明亮的大气区域变进入可视区域时,褐矮星亮度上升,而当它们旋转到我们视野之外时,褐矮星就会变得更暗。”由于太空望远镜提供的测量数据十分精确,而且不受日光的干扰,该团队收集的旋转情况次数多于从前,因而得以提供迄今为止最详细的褐矮星大气环流视图。”

研究结果表明,太阳系行星和褐矮星的大气循环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褐矮星可以用作巨型系外行星的大质量类比物。

研究意义

Apai评论道:“通过测量这些旋转天体的亮度如何随时间变化,我们可以绘制出天体大气的粗略视图。这项技术将来也可以用于绘制其他行星系统中难以观测的类地系外行星。”

Apai团队希望进一步探索褐矮星和系外行星的云层、风暴系统和环流区,以加深我们对系外大气层的了解。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5823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