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胸墨蛉蟋
0 赞数:0 #蟋蟀#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赤胸墨蛉蟋(学名Chixiongmolingx),俗称墨蛉、乌蛉,是一种以植物鲜嫩茎叶为食的昆虫。其体态小巧秀美,体表色泽亮丽,鸣声别有韵味,被人们誉为“鸣虫黑牡丹”。因其整体象只黑蚂蚁,故而又称为“蚁蛉”。它们大小如麦粒,颜色以黑为主,头部黑色或略带褐红色,前胸背板艳红似火,又因其体表油光滑亮,又被称为“油蛉”。该品种不爱阳光,喜欢略带湿润而较阴凉的环境,在中国安徽省、台湾省等地有分布。
  • 中文学名: 赤胸墨蛉蟋
  • 拉丁学名: Chixiongmolingx
  • 别称: 乌蛉,墨蛉,蚁蛉,油蛉,黑牡丹
  • 界: 动物界
  • 分布区域: 江苏,浙江,安徽,台湾,海南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赤胸墨蛉蟋是一种以植物鲜嫩茎叶为食的生物,中国安徽省、台湾省等地有分布。

形态及特征

体长5-7mm全身墨黑发亮,前胸、背板赤黑色而得墨蛉雅号。体态娇小苗条,通体呈亮黑色。头小,前胸背板梯形,前狭后宽,与头部之间形成一明显“颈部”,整体形如一只大黑蚂蚁,因此又被称为“蚁蛉”。前翅半透明,狭长,略超过腹部末端,翅面有4个块状深色斑纹。后足股节外侧常具一深褐色条纹;三对足均为淡色。尾须细长,色较体色淡。它的头胸节略带褐红色,体态小巧秀美,体表色泽亮丽,鸣声别有韵味,被人们誉为“鸣虫黑牡丹”。

生活习性

不爱阳光,喜欢略带湿润而较阴凉的环境。赤胸墨蛉蟋1年发生2代,第1代成虫出现在6-7月间,有时6月中下旬即可听到它动人的鸣叫声,但大多数要到7月的上中旬才放声齐鸣。这种第一代出现的墨蛉成虫称为夏墨蛉。第二代墨蛉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陆续羽化为成虫,且不久以后就开始鸣叫,这代墨蛉常被饲养者精心照料让其越冬,所以被称作冬墨蛉。但由于其真正羽化成成虫的时间是秋季.因此也可称它为秋墨蛉。

饲养方法

护理

赤胸墨蛉蟋由于其性情和善,可以和其他同种和不同种的鸣虫同养。饲养夏墨蛉需要适当注意水分的供给,可喂给一些含水分较充足的食物,如水果中的梨子、苹果和削去红瓤和硬外皮的西瓜皮,以及南瓜、米粥等,喂饲的食物要经常调换,而且要求新鲜、卫生,吃剩的食物要及时清除干净。投喂的食物要切成小片或小块,因赤胸墨岭虫体太小,要防止较大块的食物在饲养器内滚动时将虫压死或砸死,或粘性太强的米粥类食物将虫粘死。赤胸墨蛉既可听赏又可观赏。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573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