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变色龙
0 赞数:0 #爬行动物#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米勒变色龙(Chamaeleo melleri),是非洲大陆最大的变色龙,体长可以达到61厘米,少数个体可以达到76厘米,体重600克,舌头可以达到51厘米。它的头部很小,尾巴仅占全长3分之一不到,身体反倒特别长,主要分布在东非草原与干燥的硬叶林中,在马拉维、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较为常见。拥有粗壮体型与明显的份量感,加上多变的名验体色,让它们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大型种类。
  • 中文学名: 米勒变色龙
  • 别称: chamaeleo melleri
  • 界: 动物界
  • 科: 避役科
  • 分布区域: 非洲东部马拉维,莫桑比克,坦桑尼亚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米勒变色龙,卵生。在出现交配的三个月之后,雌性会产下30-90颗蛋,平均数量在40颗左右,由于雌性挖洞产卵的过程长达6-10个小时,所以很容易观察得到。高山型变色龙蛋的孵化温度都比一般爬虫低,大约在摄氏22-23度之间最适合夜间还可以再降低2-3度,温度越高,孵化率会越低。如果超过26度,大部份的胚胎都会死亡。正常的情况下,经过140-180天,幼体便会孵化。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习性:热带莽原区。适温:摄氏21-29度。野外,米勒变色龙分布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森林区,通常栖息在10公尺高的大树上,在环境布置上主要是以高山型的变色龙养法比较适合,日夜温差在5-7度之间,茂密的枝叶和经常的喷雾或滴水都是最基本的需求。

形态及特征

全长48-61公分。在外型上比较特别的是它们背上有一列短脊鳍一直延伸到尾巴,头部有向后延伸的头冠,很像两个大耳朵,还有就是由眼部延伸到鼻尖的凸角。可惜的是这支凸角很容易在人工饲养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受伤或是摩擦而消失,只有野生个体比较能保有较长的角,在饲养上是应该注意保护的。至于雌雄的辨别也十分困难,在外观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雌性的体型会比较饱满,而雄性会比较削瘦但是会比雌性略大一点。

生活习性

食性

它们在食物上比一般变色龙更为挑剔,不论是成体或幼体,都比较喜欢会飞动的食物,对于蟋蟀的接受度不是很高,所以食物的变化是一个最困难的部份,大型昆虫如蚱蜢、飞蛾、小鸟、幼鼠、小树蜥等物,UVB灯光和钙粉维他命的补充都很重要.基本上米勒变色龙是以户外放养最为适合的。

饲养方法

护理

在温度超过29度的高温时,更需要注意水份的供应,以免它们中暑而拒食死亡。由于体型较大,米勒也需要尽可能较大的空间,否则也容易因为紧迫而拒食。每只个体至少要有60长X60宽X120高公分的空间,只要空间适当,它们更会展现出活泼好动的本性。初生幼体长度在10公分左右,幼体同样不太能承受拥挤的压力,所以最好7-10只一组分开饲养在大约45X45X60公分的箱笼中,以一般苍蝇或果蝇为主食。成长良好的幼体在九个月之后就可以成年,开始进行繁殖了。米勒变色龙承受紧迫压力的能力比较低,最好以宽敞的空间来消除新进个体的压力,只要安然渡过适应期,一般的照顾就只要注意食物的变化就可以顺利成长的。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3967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