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蝽
0 赞数:0 #节肢动物#
荔蝽,为昆虫纲、半翅目、蝽科,昆虫,别名荔枝椿象、臭屁虫、荔枝鳍,主要分布在菲律宾、越南、缅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它是一种危害荔枝、龙眼等果树的昆虫,分泌的臭液有腐蚀作用,能使花蕊枯死,果皮发黑,影响质量。在受到惊吓、攻击就会分泌出一种有腐蚀性的臭液,会损害人的眼睛及皮肤,有可能会导致失明,幼虫的危害有时比成虫更烈。
  • 中文学名: 荔蝽
  • 英文名: Tessaratoma papillosa
  • 纲: 昆虫纲
  • 目: 半翅目
  • 科: 蝽科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荔蝽是蝽科昆虫,别名荔枝椿象、臭屁虫、荔枝鳍。成虫全体黄褐色,似盾形,腹面有白色蜡粉,触角丝状4节,短粗深褐色,虫体长24-27毫米,雄虫22.5-24.5毫米。头小,复眼、单眼各1对。复眼红褐色,肾脏形。触角丝状,4节;口刺吸式,喙坚,4节。翅2对,前翅膜质部全红色而有光泽。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多少具光泽,具有细密的同色刻点,有时有浅皱。若虫共5龄,初鲜红后变深蓝色。前胸背板两侧鲜红色,后体变橙红色。外缘灰黑色。

荔蝽在国际上分布菲律宾、越南、缅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中国分布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荔蝽耐饥性强,绝食12天仍能生存,生活力颇强。荔蝽喜栖息于枝条的顶端,吸取嫩芽、嫩枝及幼果的汁液。夏季高温,烈日当空,荔蝽常落于地面,稍凉即自行爬上树冠,有迁移另株习性,遇风雨,避居叶背。成虫在冬季严寒、霜冻的早晨,不易起飞。每年3月上、中旬性器官逐渐成熟,开始交尾。交尾后1-2天开始产卵于叶背、叶面、小枝条、花穗等处,产卵于叶背上的居多。每头雌虫一生一般产卵5-10次,每次产卵14粒,卵粒排列成块。

荔蝽在受到惊吓、攻击就会分泌出臭液,会损害人的眼睛及皮肤(被喷到要及时用清水冲洗)。

生长与分布

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南方各地;菲律宾,越南、缅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

形态及特征

成虫全体黄褐色,似盾形,虫体长24-27毫米,雄虫22.5~24.5毫米。头小,复眼、单眼各1对。复眼红褐色,肾脏形;单F鲜红色,位于复眼之间。触角丝状,4节;口刺吸式,喙坚,4节。翅2对,前翅膜质部全红色而有光泽。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多少具光泽,具有细密的同色刻点,有时有浅皱。

位于胸部后胸腹面之间有臭腺孔1对,射出臭液量多程较若虫为远。成虫腹部覆盖白色蜡粉状物,部10节,腹面可见腹节8节;前6节坚硬,其4节为膜质。腹部背面有白斑,静止时盖入翅下。气门8对,1对介于后胸之间,其余生于第1~及第8腹节之腹面两侧。雌虫腹面第7节分成2片中史有1条窄缝,根据出特征可识别雌虫。

成虫体长21-31毫米,宽11-17毫米。呈粉红色至深红色。三龄若虫体长10-12毫米。体表有臭腺。

成虫体盾形,黄褐色,腹面有白色蜡粉;触角丝状4节,短粗深褐色;若虫共5龄,初鲜红后变深蓝色。前胸背板两侧鲜红色,后体变橙红色。外缘灰黑色。

病害防治

危害

是荔枝、龙眼的主要害虫,常年减产20-30%,大发生年份则达80-90%。还危害柑橘、梅、梨、桃、橄榄、香蕉等果树。成虫和若虫吸食花、幼果和嫩梢的汁液,造成落花落果,甚至枯死,尤为幼果结成30天内最为严重。荔蝽分泌的臭液有腐蚀作用,能使花蕊枯死,果皮发黑,影响质量。在受到惊吓、攻击就会分泌出臭液,会损害人的眼睛及皮肤(被喷到要及时用清水冲洗)。幼虫的危害有时比成虫更烈。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6271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