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第一中学是广东省早备案的公立中学之一,也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初中部位于龙川老隆镇东风路,是川中的老校区。
学校创建于1913年,前身是龙川县立中学;1929年学校更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1954年,高中部迁到赤岭背,初中部仍留在佗城;1956年,在佗城的初中部改为佗城中学,一中新设初中部。
截至2017年9月,高中部占地面积195685平方米,教学班78个,学生4313人,教职工339人;截至2016年5月,初中部占地面积78000多平方米,38个教学班,学生2931人,专任教师171人。
截至2016年5月,初中部专任教师171人,其中高级教师63人,中级教师99人,初级教师9人。在专任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136人,占教师总数79.5%;拥有大专学历35人,占教师总数20.7%,拥有高级职称63人,占教师总数36.8%;拥有中级职称99人,占教师总数57.9%;拥有初级职称9人,占教师总数5.26%。高中部有专任教师326名,本科以上学历者达100%,其中,有18人是研究生学历,23人是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老师103人、占32%,中级职称教育162人、占49.6%。
龙川一中简称川中,本标志以这一元素为造型主体。“川”字在设计上形似燃烧着的火苗,配以活泼热情、积极向上的黄色、橙色、红色,寓意学生在校园中快乐成长,培养出勤奋好学、力争上游的品质。稳重内敛的深灰色椭圆形,隐喻无私奉献的师长,为培育下一带无怨无悔的高尚品格,彰显出学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历史使命。
整个标志似一个火炬,寓意学校代代薪火相传,燃放热情,延伸出简洁、人性、活力的形象。
巍巍螯山 滔滔东江
先秦古邑百越雄邦
千百年文化传统
哺育代代人才成长
时代在召唤 我们积极锻炼
刻苦学习实现理想
振兴我中华 重任挑肩上
团结友爱奋发图强
巍巍螯山 滔滔东江
先秦古邑百越雄邦
千百年文化传统
哺育代代人才成长
啊......
接过我们先辈的火炬高歌猛进
奔向光辉灿烂的前方
灿烂的前方
1913年9月,在废科举、举办新学的浪潮中,“龙川县立中学”正式成立。由督学局长张贞一(化如)任校长,以县府所在地佗城西门山旧考棚、守府署和城隍庙为校舍,按照新学制开设课程,学制四年。
1914年呈报省政府教育司立案,是广东省早立案的中学之一。开办不久,县城土豪劣绅与县知事周德鳌勾结,以所谓“消灭神权,男女同校,有伤风化”等罪名向省署龙济光控告,逼走张化如校长。
1915年10月,又以学校占用城隍庙有辱神灵为借口,煽动神棍流氓到学校滋事,殴打师生,致使学校被迫停课。全校师生持续抗争一年之久,终于迫使龙川县公署惩办了暴徒,学校随即复课,并由张镇江先生继任校长。
1925年1月,龙川县立师范学校和龙川县第一高等小学并入龙川县立中学,设高中师范科并附设高小部和女子小学。
1926年,当时龙川县长陈逸川,吸食鸦片,鱼肉百姓,侵吞校款,县人恨之入骨。一中师生自编自演《烟长末日》话剧,揭露陈的罪行,陈恼羞成怒,翌日即派军警逮捕了校长张镇江及师生多人,通缉教务长黄麟书等人,并查封了学校。后来师生派出代表联合留省学生邓鸿芹、黄振汉、张道隆等多人到广州国民教育厅请愿。经过艰苦斗争,陈逸川被撤职,被捕师生获释,学校复课。
1929年9月,学校更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仍称“川中”),张道隆先生接任校长。
1930年10月,高中师范科停止招生,开始招收高中普通班,学制改为三三制。这样,龙川一中便成为东江上游规模大,设备完善的完全中学。邻近各县,甚至江西省的寻邬,定南等县也有许多学子慕名前来,在校生达五百多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中学生出于爱国义愤,曾罢课三星期,并组织宣传队到县内各圩镇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还募捐了银元二千八百余元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五州”反帝运动浪潮席卷全国,我校师生曾举行罢课,组织宣传队下乡宣传,组织仇货检查队,检查东江来入船只;在佗城、老隆、鹤市等重要圩镇的搜查销毁日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地下党组织在老隆开设了青年书店,举办自我教育训练班,一中学生纷纷组织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著作,积极抗入抗日宣传活动,由校长张克明担任主编出版《龙川日报》,对广大青年影响很大,一批进步学生和部分毕业离校的校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于
1941年建立一中特别党支部,由学生会常务干事刘波(斐成)任书记。在党员校友的领导下,学生会发动和组织进步师生出版《川中学生》,开展抗日文艺活动,揭露抨击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分裂,破坏抗战的行径。
1939年日本侵占广州,敌机轰炸佗城大江桥和老隆师范,为免遭敌机轰炸,全校师生由佗城迁到车田借可能小学校址上课。
1940年9月和次年6月,高中部、初中部先后迁回佗城原址上课。
1941年在城北老学堂背增建四座校舍,将全校九百多师生集中城北校舍上课。不少由广州等地疏散来龙川的学子均在一中就读。
1942年“粤北事件”后,党组织生活暂停,是年2月学生会常务干事刘波和校友张克明、叶观渭,遭到国民党县党部逮捕。入狱后他们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经过一中师生及社会人士的营救,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宣布无罪释放他们。一中进步学生一直进行着“反内战、要民主”的斗争。大批在学或毕业学生积极参加游击队,为人民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9年5月,龙川解放。8月,龙川县人民政府接管了一中,由余进文担任校长。恢复一中党支部,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学校面貌迅速改变,许多学生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军,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为建设和巩固新生政权作出了贡献。
1953年,为了集中办好高中,县委把金中、车另两校的高中学生并入一中,并于6月13日将高中部从佗城迁到老隆,暂以水贝洋楼为校舍,同时择定老隆赤岭背为校址,兴建两座教学楼。
1954年1月,新校落成,高中部全部学生从水贝迁到赤岭背上课,初中部仍留在佗城。
1956年,在佗城的初中部改为佗城中学,一中新设初中部,当年招收初一级二个班共90人,成为一所全日制的完全中学。
1959年,陈选才老师赴北京参加了“群英会”。
1960年,当时广东省委副书记区梦觉来校视察时,高度赞扬了学校的办学成就。
1963年,学校举行了建校50周年庆典,演出了大型话剧《霓红灯下的哨兵》。当年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六名,被惠阳地区列为重点中学。
“文革”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严重破坏,许多老师受迫害,校舍,仪器设备毁坏殆尽。改学制为二二制。同时开设上板桥劳动分校。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拨乱反正,迅速恢复了教学秩序。
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学校组织了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并取得好成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贯彻全会精神,把学校中心工作转到教学上来,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983年。恢复三三制,学校大力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创办了“川流文字社”、“川中书画社”,成绩斐然,连年被中南五省学生文联评为优秀社团,社多社员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
1985年、1986年两年,升大学人数突破100大关。
1985年7月,学校被评为省、地、县普教系统先进单位。9月,王屏山副省长来校视察时,对学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1985年11月,学校举行了72周年校庆。此后,学校发展更快,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教学质量有了更大提高。
1990年高考,叶志海同学以866分的成绩夺取了河源市理科高考状元,名列广东省理科第六名。
1991年,卢钟鹤副省长来校视察,充分肯定了我校所取得的成绩。
1993年11月,学校举行了建校80周年校庆,得到了众多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捐资兴建了校友楼和校门。
2003年2月,龙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们作出决定,在县城的新城开发区水贝乌坭塘划出一块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土地兴建一中新校区。
2003年4月30日,河源市委书记梁伟发同志到该校调研时,高度总结概括出了“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奋发图强、精益求精、力争上游”的龙川一中的精神。
2004年8月,在龙川一中老校区成立了初中部,机构建制为副科级,下设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和团委会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