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木雕
0 赞数:0 #木雕#
甘谷木雕是甘谷民间艺苑中的一朵小花,也是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谷木雕一般核桃木、梨木、松木、桦木等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木头,采取雕、琢、镂、刻、剔、嵌等手法,根据其形状、纹理、色泽因材施技,精心设计和雕琢,用情怀赋予作品生命和灵魂,或率真拙朴,或粗放明快,或严谨细微,或恢宏简约,形神兼备,妙趣横生,给人一种亲切、祥和、澄明、疏朗的感受,表达着一种对富足、美好、安定、祥和的期盼。
详细介绍 PROFILE +

甘谷木雕艺术特色

甘谷木雕有圆雕、浮雕、透雕等几种形式。圆雕又称立雕,可四面观赏;浮雕是把物象组成在较薄的体积上,只能从一面欣赏;而透雕可从正反两面欣赏,既有圆雕特点,又有浮雕风格。

雕刻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数量最大的是飞鸟走兽、树木花草及吉祥喜庆事物,如五福捧寿、孔雀开屏、三阳开泰、八仙过海、夔龙闹江等。同时按照事类,分别选图,如佛都寺院多雕麒麟、狮子、白象、飞虎、海马、火珠、龙凤等,道教观庵多雕八宝、葫芦、萧管、筒板、仙景、莲花荷叶等,或粗犷有力,简洁概括,或玲珑剔透,线条流畅。这些题材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贴近生活,令人赏心悦目,充分展示了木雕工艺的独特魅力。

造型上,大多采用写实手法,大胆夸张,活泼而有生气,巧夺天工,尽善尽美,把实用性与装饰性完美结合,达到了“变形不失真,夸张亦传神”的美妙的艺术境地。

甘谷木雕品种种类

甘谷木雕主要分为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两大类。

工艺木雕又分为实用性木雕和纯观赏性木雕,实用性木雕是指用木雕工艺装饰以实用为主的艺术品。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泛使用的八仙桌、团桌、条桌、屏风、佛龛以及建筑部件雕饰等。纯观赏性木雕是指陈列摆设于橱、窗、案、架之上,供人观赏的木雕艺术品。如:飞禽、走兽、历史人物、花卉等。

艺术木雕是指构思精巧、内涵深刻。有独创性,或写真、或扩张、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观之令人赏心悦目,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收藏价值。

甘谷木雕主要产品

甘谷木雕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和工艺品制造中。

用木雕装饰的建筑,显得古朴典雅,富丽华贵。甘谷木雕装饰的部位主要是梁架、檐板、窗扇、门柱等,装饰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骏马奔腾、百鹤延年、八仙过海、蟠桃盛会等民间故事,有牡丹、山茶、石榴、月季、松、竹、梅、兰等花草树木。走进甘谷,漫步于城乡,无论古宅,还是新第,木质的门窗多有雕饰,檐板也有彩绘或浮雕,庭院内方砖铺地,种植树木花草,院门建有门楼,飞檐斗拱,在大门门额上,都有一幅木雕的立家宣言,大多题写“耕读第”、“和为贵”、“勤俭传家”等字眼,彰显着甘谷独特的地域文化。

家具装饰是甘谷木雕艺术的又一表现领域,用木雕艺术装饰家具,是民间艺人乐此不疲的一件事情。甘谷民间艺人在八仙桌、太师椅、梳妆台、大花床等家具上,雕故事、刻神仙,或狮或虎,或龙或凤,雕刻精细,古拙秀雅。

甘谷木雕工艺品,主要有屏风、笔筒、镜架、花架、钟座、茶几等,雕刻图案主要是花卉、飞禽、走兽、仕女等。如今住在楼房里的人们,在客厅里做成博古架,放置木雕、玉雕、瓷器等工艺品,整个家庭古色古香,不仅点缀和美化了生活环境,而且陶冶了人们的思想情操,体现了新时代人们对高雅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甘谷木雕制作技艺

甘谷木雕一般选用本地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木头,如核桃木、梨木、松木、桦木等。经过选料、刨制、绘图设计、休整雕刻、反复打磨等数道工序后,再用纱布蘸油泼辣子反复打磨擦试,使器物显得温润而不浮躁,沉稳而不轻浮。甘谷木雕刀法细腻传神,想象丰富,工艺精巧。在县内,民间木雕艺人除了专门从事木雕艺术外,有的能工巧匠还采取雕、琢、镂、刻、剔、嵌等手法,刀凿并用,将木雕与砖雕、石雕、脊兽雕刻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甘谷木雕主要价值

甘谷木雕,代有传承,当前比较知名的有古冀木雕、天宇木雕、天龙木雕和龙源木雕。甘谷木雕艺术作品,不仅广见于县内外、省内外,甚至还远出国门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地。

甘谷木雕是当地民间纯手工艺品中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表现了地域文化的特征和工艺师精湛的雕刻技艺,在民间手工艺研究中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及经济价值。

甘谷木雕荣誉认证

2010年,甘谷木雕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甘谷木雕第三代传承人王勇、巩善筝被甘肃省文化厅公布为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传承人;武焕文、蒋定福、张宏刚等六人被天水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公布为市级非遗名录项目传承人;刘映吉、常跟定、谢建平等八人被认定为县级非遗名录项目传承人。

甘谷木雕历史起源

作为华夏第一县,甘谷木雕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公元前688年甘谷建县之时,就发现民间有木雕艺术,而且以寺庙木雕居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像山上,就有唐宋时期的木雕作品。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文化交流日益繁荣,甘谷民间艺人博采众长,大胆吸收南北方民间建筑木雕、彩绘木雕、仿古木雕的艺术精华,形成甘谷木雕融南兼北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70)的蔡家寺保存有许多精美的木雕工艺品,距今已有近600多年的历史。明朝时甘谷木雕已趋于成熟,藏于县博物馆内出自明人之手的“赤壁赋图木雕笔筒”,以苏东坡《前赤壁赋》内容为题材,采用减地浮雕技法,大面积以峭壁、山石、古松、江水占据画面,而将扁舟及人物雕刻得较小,以衬托外景的高大幽远,在一个简单的笔筒上赋予文学、历史、哲学的意义,刀法老练,工艺精湛,是一件十分难得的民间传世木雕佳品。清朝时,甘谷木雕达到鼎盛,题材多见生活习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以其千姿百态的图案,利用甘谷深厚的文化历史,在文人墨客的帮助下,制作了一大批木雕制品,如大像山上的殿宇楼阁、蔡家寺牌坊、黄家宅子等。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木雕窗,尤其是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甘谷木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4904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