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红土泥塑
0 赞数:0 #泥塑#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朝阳红土泥塑是辽宁省朝阳市的特色手工艺品,它以朝阳境内特质红土为材料制作而成,具有色泽淳朴自然、粘劲大、坚硬有韧性的特点。朝阳红土泥塑可分为素塑与彩塑两种,各具特色,捏塑时,选用纯天然植物黍米浆和泥,作品重在表现民间民俗文化,古朴典雅、艳丽鲜活,深受大众的喜爱,特别是以当代民俗文化为题材的作品,具有俗中见雅、夸张传神、传情达意、极具情趣的特点和风格,是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详细介绍 PROFILE +

朝阳红土泥塑艺术特色

朝阳红土泥塑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佛像和建筑构件;二是人物塑像、赏玩品及民俗用品,这些泥塑作品,耐风化、耐腐蚀,不燥不不裂,不变形不褪色。

朝阳红土泥塑品种种类

根据不同的艺术风格,朝阳红土泥塑分为素塑和彩塑。素塑指不加任何彩料,保持古朴纯真的本色,多用于塑造古今中外的名人,以及历史题材的大型浮雕作品等,也用于塑造各类赏玩物和生活用品。彩塑是依据不同的人物和饰件,以淡彩或浓彩装饰,充分彰显或恬静或张扬的人物个性,重点突出或艳丽或幽暗的饰件功能。

朝阳红土泥塑制作技艺

朝阳红土泥塑原料选择当地特产的红黏土,色泽自然、土质坚硬,而且粘性十足,这一原料也是朝阳红土泥尼塑最鲜明的特征。

艺人先将黏土打碎过滤,加工成细黏土,适当添加细面砂,用黍米浆和泥,如不需烧制陶塑,则添加棉花絮、大麻穣,反复砸揉后饧泥。然后用麻绳绑成木架造型,将干草缠在木架上,用大麻还缠平之后,再将场好的泥料(或抓块或搓成泥条)贴在绑好的木架草把上。第一遍泥料较厚,按照造型雕出基本轮廓,然后阴干。经过几遍补缝后,再贴第二遍泥料,再阴干补缝。第三遍贴泥后,则用细工刻画面部神情、肌理纹络、衣帽服饰。最后整体剖面压光,细补裂缝,再压光,涂以兽皮熬成的液体胶,饰以天然花草和有色石料研磨制作的各色颜料。

朝阳红土泥塑荣誉认证

2011年,朝阳红土泥塑入选辽宁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朝阳红土泥塑传承人物

朝阳红土泥塑是省级非遗项目,“泥人孙”即孙玉恩作为朝阳红土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朝阳红土泥塑源于千年庙堂文化传承,即搭木架、扎草、泥塑、彩绘工艺。孙玉恩历时8个多月,以实景再现形式,还原了朝阳红土泥塑制作过程。他塑造的19个干活的工人,容貌、神态、动作各异,栩栩如生。扁担、水桶、缸、镐、锹塑造得十分逼真,甚至筛子都像模像样,技艺之高、用功夫之深,追求细节的完美,体现了大国工匠精神。实景再现从拉土、洗泥、铡草、用草和粗泥、用棉花和细泥、搭架子、运泥上架、用草扎骨架、泥塑、彩绘完整过程。现场还有僧人监工,僧人的神态惟妙惟肖。

朝阳红土泥塑历史起源

朝阳红土泥塑的发展与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分别在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祭坛和凌源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女神庙,发掘出不同形制的红土泥塑女神像。这说明早在中国的上古社会,北方先人已采用泥塑这一艺术形式表达原始信仰和崇拜。此后,伴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兴盛,朝阳红土泥塑也随之发展。朝阳地处长城边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朝阳成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交融的重要结点。

从三燕时期到明清时代,朝阳逐渐成为东蒙地区藏传佛教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时,旗有旗庙,村有村庙,大一点的门户有家庙,可谓“十里一寺、五里一庙”。每个庙里均供奉大小不同的各类泥塑佛像,这种实际需求促进了朝阳红土泥塑在当地的传承。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4960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